六张图浅析中国首部《民法典》
前言
2020年5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其将于2021年01月01日起实施。
《民法典》旨在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可以说是所有法律中最贴近人民生活的法律,可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故,笔者尝试用简单的图示配以文字解读,浅显简单地将《民法典》的大致框架进行解读,以便读者适用。
关键词
民法典、民事主体、民事权利、基础框架
一、《民法典》组成框架图
《民法典》由第一篇“总则”、第二篇“物权”、第三篇“合同”、第四篇“人格权”、第五篇“婚姻家庭”、第六篇“继承”、第七篇“侵权”及一篇附则组成,总计1260条条款,共106984字。其中,第二篇物权由通则、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和占有五个分编组成;第三篇合同由通则、典型合同和准合同三个分编所组成。
遵循新法优于旧法原则,从2021年1月1日起,《民法通则》、《民法总则》、《物权法》、《担保法》、《合同法》、《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和《侵权责任法》均废止。
二、《总则》组成框架图
《民法典》的“总则”的第一章包含了民法的宗旨、原则和适用范围等基本规定。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则对民事主体进行定义和明确。其中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民事主体是民事关系的主体,既是民事权利的享有者,也是民事义务的履行者和民事责任的承担者。其中,民事权利是民法的核心内容。简单来说,民事权利是民事主体实施或不实施一定行为的选择权。“总则”的第五章就概括性地规定了物权、合同(债权)、知识产权、人身权的主要内容。
其后,“总则”在第六章中对民事主体的民事法律行为进行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是民事主体取得民事权利和履行民事义务的方式。民事行为存在三种表达方式:行为、口头和书面。其中需要注意的是,默示行为需要有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或者符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
“总则”第七章代理,则是针对民事行为能力存在限制或民事主体在一定前提下不便或不能充分行使权利的情况进行规定的。
当然,民事主体行使民事权利存在被侵害的可能,此时就存在如何救济的问题,包括对人权被侵犯的违约责任和对世权被侵犯的侵权责任。后者在“总则”第八章民事责任中予以体现。
最后,“总则”第九章、第十章的规定,则是进一步明确上述各项权利的行使。需要注意的是,救济的时效限制,即民事主体怠于行使民事权利而失去胜诉权的制度。
三、“物权篇”组成框架图
“总则”第二编为物权篇,共5个分编,共计258条条款。
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物权是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属于对世权、绝对权。物权包括完全物权和限制物权。完全物权,也叫所有权,是所有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所有权是物权的基础。
限制物权则可分为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用益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他人之物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居住权、地役权等。担保物权则是为了确保债务履行而设立的物权,包括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
“物权篇”中新增或需特别注意的内容主要有:
1、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新表述
2、明确有关部门、居委会应对设立业主大会和选举业主委员会给予指导协助。
3、适当降低业主共同决定事项,特别是使用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维修资金的表决门槛,并增加规定紧急情况下使用维修资金的特别程序
4、在征用组织、个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的事由中增加“疫情防控”。
5、紧急需要可依法征用组织、个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若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给予补偿
四、“合同篇”组成框架图
总则第三编为“合同篇”,分为三个分篇,共计524条条款。
第一分篇“通则”与《合同法》的“总则”框架基本相同,除将部分条款进行合并、进行文字修正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电子合同订立规则、国家订货合同等制度。此外,“通则”进一步强调了合同的相对性,肯定了事实合同的成立。同时,正式明确法定解除权期限及情势变更条款的法律地位。
第二分篇“典型合同”则等同于原《合同法》的分则,但在其基础上,增加了保证合同、保理合同、物业服务合同、中介合同和合伙合同。
第三分篇“准合同”,则对无因管理[[5]]、不当得利[[6]]及由此产生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产生的权利人请求特定义务人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的。
五、“人身权篇”组成框架图
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前者主要由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和隐私权等组成,后者主要基于一定行为或关系产生,如荣誉权和婚姻身份等。
人格权是民事主体的基本权利。《民法典》的第四篇“人格权”共6章,从民事法律规范的角度规定自然人和其他民事主体人格权的内容、边界和保护方式。
《民法典》的第五篇“婚姻家庭”共5章。第一章为一般规定;第二章为结婚;第三章为家庭关系;第四章为离婚;第五章为收养。其中,家庭关系包括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和其他近亲属关系。
《民法典》的第六篇“继承”共4章。第一章为一般规定;第二章是在没有合法遗嘱和遗赠情况下的“法定继承”;第三章则是“遗嘱继承和遗赠”的相关规定;第四章是关于遗产处理的相关规定。

六、“侵权责任篇”组成框架图
民事主体行使民事权利若受到阻碍或侵害时,必有相应的法律救济。《民法典》第九章“侵权责任”针对此作出相应规定。其共10章,第一章规定了侵权及其责任的基本概念;第二章是关于损害赔偿的规定;第三章是针对责任主体的特殊规定;第四章至第十章则是特别侵权的相关规定。
若民事主体的物权、知识财权和人身权受到侵害,侵害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被侵害人可以要求侵害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一项或多项民事责任。
但行使权利的同时,民事主体还应注意时效问题。就《民法典》而言,时效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一般时效从二年延长到三年;
2、特别保护无民事行为人和限制民事行为的规定;
3、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自受害人年满十八周岁之日起计算。
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作者及来源,任何未注明作者及来源的转载均为侵权,我方保留诉讼权利。